主页  学院概况  专业介绍  招生信息  党建思政  教学科研  实验教学  创新创业  师资队伍  学生园地  人才招聘  文件下载 
 
文章正文 Content  
 
中德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三下乡|振兴乡村手工艺,助力非遗换新彩——非遗手工艺金渡花席调研
2021-07-10 11:14  


本网讯 为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了解金渡花席的古往今来、编织技艺及相关制作流程等,2021年7月2日至7月9日,肇庆学院中德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暑期三下乡队伍,对肇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展开调研,整个流程包括参观文化馆、采访非遗传承人及走访当地乡村。

7月2日上午,该调研小组前往肇庆市高要区文化馆参观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展品,了解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的由来、发展以及特色。副馆长热情地向调研小组介绍了与肇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有关的几个村落,以及这项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冠醒老师和莫伟祥老师。

undefined 

讲解员正在讲解草席相关技艺

7月3日下午,调研小组一行人到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冠醒老师的工作室,用访谈的形式向何冠醒老师了解关于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何老师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与艺术创新结合,创作出了更具创新性的作品。她改良编法来编织画作,将编织技艺由平面转向立体所编织的篮子、手提包等等,此外她还出版有关此项技艺的相关书籍,用一己之力为这项非遗技艺贡献着属于自己的力量。

 

访谈何冠醒老师

 

何冠醒老师向调研小组展示草席 

何冠醒老师自主创新编织的产品  

  除了向技艺传承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实地考察了解也是必不可缺的环节,7月4日,调研小组成员一同来到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官塘村及温贯村,跟随当地村委领导进入村庄内开展深入调研。

 

与官塘村村委合影

 

与温贯村村委合影

进入官塘村村庄,引入眼帘的是种满蒲草的田野,像是一幅幅绿色的油画,给人一种生意盎然的感觉。深入小巷,大家发现当地的手工艺人大多坐在自家门前用着最传统的技艺编织着草席,她们聚在一起,一边编织一边唠唠家常。随后调研小组跟随当地的居民的步伐,通过访谈的形式,一边体验一边记录着如何开始编织、如何收编、如何对草条进行染色等知识。回忆起这个过程,调研成员苏泽欣同学说到,“每一位村民都十分和蔼可亲,她们会热心地向我们展示并解释如何编织草席,从她们的言语和行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质朴以及可爱之处。” 

 

种着蒲草的田野 

正在编织草席的村民

        在空旷的平地上,一丛丛近两米长的蒲草平铺在地上,这是温贯村的村民们晾晒蒲草的传统方法。在蒲草被充分晾晒后,它们便被送往“蒲草加工房”,在机器的反复捶打之下逐渐变成扁长条的编织材料。

晒蒲草的场景

村民向我们展示如何加工蒲草

 

村民向我们展示如何开始编织

从在文化馆内了解理论知识,到访问非遗技艺传承人,再到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村庄中手工艺现状,调研小组的成员们循序渐地认识了这项传统技艺,在走访考察的过程中触动他们的是一代人对金渡花席手工制艺的坚守、自信和寻求创新突破的改进。

金渡花席在当今的村庄内变成了家庭手工艺(手工艺人大部分是50-90岁的中老年女性),散落在村庄各地,它既是一代人的深刻记忆也已演变成了一种当地的生活方式。但是在如今的工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产生巨大变迁,对于花席的需求越来越少,年轻人大多也不再继续从事该行业。村民自制的花席产品附加值低,可持续性不高,就如调研小组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位手工艺人编织一张草席需要花费5天时间,而这张草席售卖80元。现实的困境需要我们突破,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部分不只是非遗产品本身,还有制艺本身蕴含对过往岁月的“刻录”以及是承续着过往与现今的文化基因般的存在。

在未来应该注重进行模式的创新、产品的设计、整合更多的本土资源来带动金渡花席的发展,从而提高其影响力。在这次的三下乡活动中,中德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调研小组所了解到的并不只是一项非遗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借此感悟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未来也将从调研中体会到的创新、坚持、热爱精神更多地融入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肇庆学院中德设计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肇庆学院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