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学院概况  专业介绍  招生信息  党建思政  教学科研  实验教学  创新创业  师资队伍  学生园地  人才招聘  文件下载 
 
文章正文 Content  
 
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本质
2019-01-18 16:08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作用及其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深度认同和执着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问题,把对它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他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对我们加深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文化的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引。

以文化自信为根本,坚定“四个自信”

   树高叶茂,联于根系,无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根源于文化自信,都是从中华5000多年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没有5000多年从未间断的文化根脉,没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品格的世代继承,没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理念的长期滋养,没有文化信仰的力量,没有我们党领导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

    道路自信不能离开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奋进、不屈不挠的民族,敢于和善于在重重困难和艰险中探索前进的道路,从未丧失民族自信心。在民族深受欺凌和宰割的时候,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入木三分地批判了那些“信洋、信神”的人,歌颂了“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献智献力。洋务派的“以夷制夷”,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改良派的百日维新,一个个失败了。但中国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但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民族危难中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克服艰难曲折,满怀信心地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历经艰辛探索,矢志不移地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走自己的路”,开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着文化的自信,渗透着中华民族的追求,饱含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晶。

理论自信不能离开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中华文化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形成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作为其思想精髓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为其立论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其总体部局的“五位一体”和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作为其奋斗目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体现着中华文化经典的新集成、新语境,都是蕴含中华文化自信的印证,彰显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因而更能为各级干部、广大党员和群众所认知、所掌握,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根本行动指南。

制度自信不能离开文化自信。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以及各项具体制度,都同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维系中建立和发展的。我们在深化改革中推进各项制度和体制的完善和逐步定型,一直伴随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强固及其优越性的发挥,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民主政治、民主协商、民族自治等诸多方面制度建设的推进,也需要文化的动力、文化的养分。我们讲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于国情,从文化方面来说,就在于它符合中华文明的特质,符合人民的精神诉求、符合民族的心理认同,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是激发和加深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力量。我们的制度所以“服水土”,重要的是“服文化水土”,能够深入人心,在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中不断显示“根本保证”的作用。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6日13版;作者:蒋金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肇庆学院中德设计学院          地址: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肇庆学院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