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颜周燕 指导老师/肖娜 邓宇 时间/2018-12-04
资料收集/刘培琪 雷远程 方泽维 林翰贤
周日的晚上,大一的同学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刷屏,笑言这是“全班同学一起加班”的一个夜晚。从大家分享的图片中可以看得出,这是一场与柏拉图体之间的“拼搏战”,也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集思广益的小组作业。
在之前的课堂上,老师曾让每位同学用白纸板分别建构出三菱锥、正方体、八面体、十二面体、二十面体(统称柏拉图体)五种模型。到了这个星期,老师将34位同学分为五组,每组同学负责一种多面体,分工合作将34块同种模型拼接起来。拼接作业的难处在于,同学们不能直接使用胶水或者胶布作为连接粘合的工具,这可就要看大家能想出什么别样的“点子”,将这些模型巧妙拼接起来了。
负责拼接二十面体的小组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拼接方法。他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老的“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榫卯正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在这个原理的启发下,小组成员们在每个二十面体的拼接相连面上都打了一个长条形的孔,再用一块加固的小纸板穿过孔并旋转一周,达到卡住两个相连面的效果。此外,他们还在二十面体外部的两个面之间加装了一个能与中间结构吻合卡住的三角板,以形成稳固连接的作用。
“二十面体”小组在制作拼接工具
方泽维提起了他们小组的拼接思路:“我们负责的二十面体,是五种模型中最多面的,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有无限可能的、多样的、延伸的,所以我们想拼接出延伸的感觉,尽力让最终的成品能呈现一种向周围拓展的视觉效果。”确定了设计思路后,小组成员们便开始分工合作,从小部件的打造,到一块又一块二十面体的拼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与智慧。当最终成品摆上课堂时,谢老师不吝于她的赞赏,同时也给出了改进的建议:这件作品体现了水平延伸的视觉效果,那可否在垂直延伸上再多下点功夫,更加体现出二十面体的延伸感呢?
二十面体拼接成品
大家在做拼接作业的过程中,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拼接十二面体的小组就遇到了不期而至的“窘境”。他们选择给十二面体模型打上小孔,用麻绳穿孔,将34个十二面体绑起来以达到固定的效果。但在拼接过程中,由于麻绳的固定作用不够强,导致他们的拼接作品塌了下来,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塌陷的、来不及再修正的作品。雷远程说:“出现这样的失误,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作品背后的设计含义,采用的拼接方式也不够好。”这个作业主要考验同学们的设计能力、培养大家的美感:利用有限的材料,设计出绝佳的拼接方式;理解空间与物体的内在联系,拼接出能够满足视觉效果的作品。要在两者兼顾的前提下完成拼接,不是易事,大家也在团队合作中,不断交流想法,以达到作品的最优化。
十二面体拼接成品
除了为小组作业绞尽脑汁,大家还要同时兼顾个人作业。一个正方体有其特性,老师给大家展示了正方体的六个基本特性及其对立特性:“Static-Dynamic”(静止的-动态的)、“Closed-Open”(封闭的-开放的)、“Outside-Inside”(外部的-内部的)、“Symmetrical-Asymmetrical”(对称的-不对称的)、“Stable-Unstable”(稳定的-不稳定的)、“Heavy-Light”(重的-轻的)。同学们需挑出三种关系,用白纸板建构出三个能体现出对立特性的“正方体”模型,大家通过自己的设计,让立方体在视觉上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林翰贤做的其中一个模型体现了“Static-Dynamic”的特性,他将正方体的其中一个平面做成了类似心电图的锯齿状图形。但老师在点评中指出,如果将他做的立方体平放在地上,看上去的效果并不会那么“动态”。但若换一种放置方式,将它倒置或者将有锯齿状图形的一面朝侧面放,就会有“动态”的感觉。一件作品,换一种呈现方式,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和惊喜。
林翰贤作品
而对于“Heavy-Light”这一对立特性,不同的同学也迸发出了不同的想法。林翰贤将正方体“瘦身”,让它变成了类似漏斗的形状,在视觉效果上,这样的改造会让立方体看起来更加轻便、灵活。而雷远程则是将正方体其中一面的四个角都削掉了一部分,并将削掉四个角后的立方体倒放:“我的想法是,如果我们把金字塔倒放,尖的一面朝下,看起来的效果应该是更重的。但可能我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切割角度,所以最后的成品反倒看不出很重的效果。”
左为林翰贤作品 右为雷远程作品
柏拉图体的世界是灵活的、多变的,设计师们可以用自己的头脑风暴,来玩转这个神奇的领域。团队合作时能集思广益,个人作业时可灵活设计,最终展现在课堂上的多种多样的作品,便是大家费了时间、花了心思的最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