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颜周燕 指导老师/肖娜 邓宇 时间/2018-11-06
资料收集/刘爽 刘培琪
大一的同学们连续上了两周由谢席琳老师和刘思明老师讲授的设计基础课,初步踏进了工业设计的大门,了解了一些关于动手设计的基本理念并且开始实操。在这两周的课程中,大家不断跳出大脑中原有的刻板思维,开拓新的想法与创意,可谓是使尽浑身解数,和各式各样的设计材料“一杠到底”。
Paper Clay与思维的碰撞
第一堂设计基础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自己找一个自认为舒适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吵闹的,也可以是安静的。将自己所在的地方分成上下、左右、前后多个维度拍下来,并且用手或脚敲击附近的任意三个物体,可以是地板、钢管或者墙壁。随后用录音将这三个物体的敲击声音录制下来,每个物体的声音需要录制长达10秒,最后录上15秒自己的声音,例如说话或者哼歌。
录制完音频后,老师让大家根据自己听到音频后的感触来自由创造作品--用Paper Clay(纸黏土)捏出多个大小不一的作品。雷远程听着自己录制的音频,捏出了一组DNA螺旋结构。他说:“听到那些生活中的声音,就想到了人生是螺旋上升的,恰好DNA也是螺旋结构,象征着科学、生命与人类,所以就捏了一组DNA。”
雷远程作品
而林翰贤捏的作品就比较抽象了。他捏的并不是生活中存在的具象物品,而是一个类似于圆柱的物体。当问及他的设计理念时,他也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捏的是什么:“我好像是把它想象成了外星球的植物,又好像是单纯觉得这样做可以把纸黏土给立起来。”这样一件“抽象”的、难以解释的作品被老师称为“good example”。老师对同学们说,希望大家在这个环节中,不要做出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东西,大家可以跳出思维的条条框框,发挥想象力捏出表达自己想法的新东西。
林翰贤作品
感知物体的不同维度
对物体不同维度的感知,是身为一个设计师必备的能力。线由无数个点构成,线与线之间的交叉或平行又组成平面,成为一个二维图形,而无数的二维图形又通过交织或平行构成了生活中的三维物体。认识从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的基本构成,是同学们在设计基础课上的任务之一。
老师让大家用自己之前以Paper Clay为材料捏出的作品,在黑纸上分别摆成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并要展现出这些平面形状的流动性。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平面图形的构成,了解二维图形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刘培琪作品
而后,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三维,老师给了大家三根粗铁条,要求大家用这三根铁条分别做出一个立体的正方体、一个金字塔和之前在Paper Clay作业中捏过的作品。要只用一根铁条,在不分割铁条以及精确考虑到每条边的长度的前提下将其折成三维立方体,对大家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学们要事先构思好物体的结构与铁条折叠路径,这既考验手感与灵感,还考验逻辑与空间思维能力。刘培琪按照老师的指导,先在纸上简单绘出了物体的三维草图,确定了自己要如何折叠铁条,一步一步地折出了老师要求的正方体、金字塔以及一朵蘑菇。
刘培琪作品
与泡沫“斗智斗勇”
在为期两周的设计基础课暂告一段落之际,同学们最后一个作业是“割泡沫”--大家要将原本为长方体的泡沫,切割黏合成自己在Paper Clay中捏出的物品。
刘培琪将这个作业戏称为“噩梦”。老师要求大家要尽量展现出自己的作品细节,细致到物体的褶皱、凹凸起伏。而刘培琪所要切割的蘑菇,蘑菇帽的弧度和纹路都相当不好掌控,并且要用双面胶将蘑菇帽和蘑菇杆紧密贴合并不容易,刘老师也说,这个蘑菇要切割起来难度比较大。在切割过程中,她还不小心割伤了自己的手。即使过程繁杂,但刘培琪也能给自己加油打气:“做出来会有成就感,这是我坚持做的动力。”
刘培琪作品
总结
一位师兄告诉刘培琪,“蘑菇”这个素材,可能会伴随她整个大一。的确,大家在第一堂课中捏出的物品,随后就一直作为一个素材与后面的课堂任务紧密相连了。一个素材,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解读和运用,这便是设计思维的魅力。
设计基础课上的几个作业,看似内容与做法都不同,实则内里关联,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即使将来的作业要和同一个素材“杠到底”又如何?大家自有新想法,让这个素材变成多样的设计作品。
课堂剪影: